虽然以为自己见多识广,可是常有同行笑我孤陋寡闻。今年高考前一天,看了央视播出的对衡水中学的“高考特种兵”的专访,目瞪口呆,没想到中国竟有这样的学校,这样的“教育”竟然也理直气壮。
在这里,看不到教育的美,只有残酷。每天早上5点半学生就开始晨跑,不但跑,每个学生手上还拿着书,跑步间隙要翻看并背诵。青春年华,高考竟然是生活的全部。那名高三班长说:“高考形势严峻,你多拿一分,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多人,甚至更多。”——这句令人不寒而栗的话当然不是学生发明的,是他的老师告诫的,是他的学校告诫的。只是从他的语气上,可以知道,他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了。在这里,学习不是为了养成好习惯,学习不再是愉快的体验,学习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,学习成了艰苦的“创业”。
看这里发生的一切,我无法把它和“教育”联系起来。既然如此,何必要把它称作“学校”呢?索性称为“创业基地”,或是“特种兵训练营地”,岂不恰如其分?怀特海说过,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,剩下的就是教育。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成年之后,学校留给他们的教育记忆,会是些什么呢?我不敢想。在那样的“教育理念”下,学生对社会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认识?经历这样的教育,学生能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么?能有高贵的气质和平等的意识么?把他们从小就教会要“压倒”别人,这是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么?
有一年在某省,听说一些校长互开玩笑,甲说“我们学校是××省模范监狱”,乙校长冷笑说“我们是××省第一模范监狱”。他们所说的,是学校“封闭式管理”的“力度”。知情者说,这些校长并非没有廉耻,而是被逼的。谁逼的?家长、局长和市长。原因大家都知道,不劳我赘述。也就是说,学校的管理者不是按照教育的原理和教育的规律在办学,而是在种种压力下“苦心经营”。明说“经营”也就罢了,他偏偏要把自己装扮成“教育家”,他甚至还能总结出成套的“经验”和“特色”,向社会宣传推销。在目光短浅的趋利社会,这一套很吃得开。高考升学率上升,生源好转了,目的达到的同时,手段也会传遍社会,引发争议。这时候,必然有个“洗白”的阶段。于是各种有关“素质教育”的神话宣传,各种“科学管理”的秘籍介绍,把那些非理性的、反教育的折腾和蛮干全刷成了“以人为本”。
不能因为办学条件差,就可以实行非人道的教育;不能因为学校的生源差,就只能用加班加点的办法来“缩小差距”;不能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差,就可以用超负荷的作业去折腾学生……总之,纵然你有一万个理由,你也不可以下手锯短木桶的一块板。
现在,那些“锯短木桶第一块板”的学校,很多已走出了招生的低谷,“形势好转”,为当地的政府贡献了“政绩”,得其所哉,得其所哉。意味深长的是:他们也开始知道要“洗白”。这说明他们内心也知道所做的一切经不起研究和分析,知道难圆其说。
我到过的每一所“高考名校”,校长都会说出一套“教育理念”和“办学特色”,可是如果参观者按他的介绍去实践,肯定学不成,因为好多“经验”是靠不住的,甚至子虚乌有。听听这些校长私下说些什么倒是极有意思。南京有所名校校长曾开玩笑,说他的学校,派个有管理能力的包工头来当高三年级组长,招一群保安当高三班主任,升学率未必会下降多少;因为生源是一流的,而且高考是学生自己的事,只要有人管管他的吃饭睡觉和安全就行了。
学校的教育行为是非理性的,通过这样的目标管理从当下的高考模式中讨了便宜,如果坦承是“生存之需求”,不作装饰,也没什么可说的,毕竟这一套还有市场。然而,教育界不可以因此丧失基本判断,助长功利主义的教育观。
——你可以说你以为应当这样做,你可以说你只会这样做,你也可以说有利益需要你这样做,你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,因为有人要你这样做……但是,你不可以说这就是“教育”,因为这个词可不能玷污。